转变身份
潜心探索育人之路
我是余阿东,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自2011年入职以来,我在教师岗位上走了十余载,在进入信职院之前,我有两年在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从事矿山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的工作经历,从机械产品生产的上市公司转换角色到学校从事教学,一开始很不适应。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开始,我要努力去转变自己的身份,尽快融入到新环境、新角色中去。为此,我参加了多场有关汽车专业的交流会、论证会,从交流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汲取育人经验,学习育人方法,为教书育人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更好地转变身份,我主动申请担任班主任,开始更为深入地探索育人之路。初次担任班主任,我总是一板一眼对待学生的问题,“是”就是是,“否”就是否,没有变通的余地。我以为这样就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班主任,但结果不尽人意。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开始对自己的工作方法进行反思,我意识到不能用老师这个身份来限制学生,于是开始把“是”光明正大的提出来,大胆肯定。若遇到“否”则以引导为主,引导学生认识问题,辅之以适当鼓励。就这样,我与学生的距离逐渐拉近,学生开始敞开心扉与我交流。第一次担任班主任,我也是与学生一起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在不断摸索与改进中,整个班风积极向上,师生关系也非常融洽。从略带青涩的职场新人到教导有方的成熟教师,走的每一步都那么踏实有力,也用实力证明了努力没白费,仅仅8年时间,我就从一名专业课教师升为副教授。
以生为本
课堂教学尽心尽力
新的身份让我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感也变得更强。作为副教授,不能只是像以前那样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还要顾及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我从课堂教学抓起,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同时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以生为本,尽心尽力推动专业建设。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打开学生的思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在给每届学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首先会给学生清楚讲述本专业的课程框架,每个学生关注课程的方面是很孤立的,一开始并没有把课程学习放在整个专业体系里,学到的只是零散的知识点,这导致后面深入学习的时候会出现思路不开阔、理解不到位等问题。这个问题很严重,学生们无疑是在盲目学习,根本没有效率可言。所以要让学生们知道自己在学什么,怎样学习,为什么要学这门课,以及所学的东西对自己的专业课程有什么作用,把这些搞清楚之后才能有目标有动力地学下去。学习方法的正确掌握很重要,良好的学习思维也必不可少。思维有多远,你就可以走多远。学习的重头戏是学习课程理念或者思维方式,在学习中需要培养正确的思维,如果连基本的专业思考方式都搞不明白,那么是不可能继续学习的。一旦掌握了学习的正确思维和正确方法,不仅对本专业课有帮助,对其它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非常有利的。90分钟饱满的课堂是我一直以来的坚持,我对每堂课都很负责,总是在上课铃响起前就在教室做准备工作,也从不因私事中途离开课堂,即使下课铃响,也会继续为对课堂知识有疑惑的同学答疑。
追求卓越
教学竞赛获得佳绩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技能比赛是提升教师水平的重要途径。2022年,经过层层选拔,我和我的教学团队参加了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2022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大赛(制造电建相关类课程组)现场决赛,现场决赛阶段,我和我的教学团队经过教学实施报告介绍、无学生教学展示和答辩等三个环节,沉着冷静、精神饱满、思路清晰、声情并茂,展示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精湛的教学艺术,特别是最后的答辩环节,教学团队答辩机智敏捷、从容应对,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默契的团队配合。最终赢得此次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项。
我认为参加教学技能大赛,要想获得理想成绩,合作、坚持、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三点。首先是合作,就像再骁勇善战的士兵一样,你一定要把后背交给你的战友,一定要学会团队作战,4人的教学团队,就有4种不同性格的老师,作为团队的负责人要无私和担当。要带头干团队中最难完成的任务,要加最久的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团队中另外三个老师的干劲,才能勇争第一,敢创唯一。第二是坚持,得知我们的作品在省赛的舞台上获得一等奖的那一刻,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激动和开心,但喜悦的心情是复杂的,脑海里呈现更多的是长达10个月的备赛过程中的付出与努力。在追求突破的备赛过程中,团队成员一同反复学习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在相关教育领域和行业领域专家的指导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循序渐进地打造出一门优质的新能源汽车类课程。300多个日夜的熬夜坚守,100000多字的手稿,灯光长明的办公室,纷繁芜杂的拍摄教室……在省赛一等奖闪闪发光的荣誉背后,是10个月将近300天不间断的创新、巩固、突破,熬夜沟通、磨课研讨、头脑风暴、几易其稿……期间种种艰难他人知之甚少,心酸汗水只有自己知晓。最后是改革,改革就是课堂教学改革,将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对现代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与学习上,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对标1+X证书、对接岗位需求”融合到教学实践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导,将项目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有效地延展了能力训练,对接了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打破传统理论基础课程模式,进而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了职业素养和能力。获得一等奖的荣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
亦师亦友
关心学生学习生活
参赛获奖不是终点,反哺课堂才是初心。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要把今天作为新起点,继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和信息化水平,然而,教学能力的提升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教学改革的路上,唯有源自内心的热爱、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带来每天的点点收获与进步。多年来,我与学生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真诚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以爱施教,做学生的知心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日常生活中,我会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尽力帮助学生消除心中的困惑,排解成长的烦恼,让他们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学生遇到学业或是生活上的问题时,我总能及时发现,并给同学们较好的建议与指引,因此深受学生信赖。在我一直以来的关心下,学生都愿意敞开心扉把我当作一位老朋友。
学生的认可是对我工作的最大鼓励,从教十余载,潜心探索育人之路,尽心做好课堂教学,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始终保持着一颗谆谆教育心,用爱与责任教好每一个遇到的学生。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将继续以课堂教学为基,在教书育人的广阔天地里感悟人生的真谛,用热爱和希望,点亮学生前行的路,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和价值。为成为政治信念坚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过硬的高职院校教师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