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7岁的邵林山,放弃苏州年收入近百万元的私营企业,欣然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立志为改变家乡面貌尽力,被群众亲切地成为“吃亏书记”。据了解,在徐集乡像邵林山这样干“傻事”的返乡“能人”还有很多。
徐集乡人多地少,是劳务输出大乡,从改革开放初期,就有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经商。多年来,他们不仅靠劳动挣回了大把票子,而且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不少人成长为企业家甚至行业领军人物。这些走上富裕之路的徐集人没有忘记家乡养育之情,他们纷纷捐款捐物,为家乡修公路、建学校、装路灯、搞绿化、济贫困、战疫情,全乡涌现了以赵士金、李长东、马志军等上百个“捐款明星”。
近年来,伴随着脱贫攻坚的铿锵步伐,众多外出创业有成的徐集“能人”心潮涌动,一些有志之士毅然放弃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生意,回乡担任年工资不到3万元的村党支部书记,用先进理念和聪明才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徐集乡花棚村现任党支部书记丁亚勇曾是驻港部队军人、沈岗村党支部书记王东海原是北京汽配城老板,他们都是返乡担任“领头雁”的在外成功人士。
与此同时,一大批在外“能人”开始带着技术和资金返乡创业兴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徐集乡古城村马中平、马中奎兄弟,把苏州的家具厂“搬回”村里,为20多名留守妇女解决了就业问题,产品俏销苏州等地。截止目前,徐集乡由外出返乡人员创办领办的各类企业有30多家,成为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辛鹏 通讯员 马晓冲)
(责任编辑:石禄林)